产后恢复黄金期,月子餐应该怎么吃

2022/10/20 来源:不详

分娩后的三天是产妇恢复体力的黄金时期,也是为哺乳做准备的时期。

很多人会选择马上进补,但这是不利于产后康复的。产后身体变得很虚弱,肠胃功能也骤然下降,所以头三天的饮食需要谨慎对待。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月子饮食要遵循的五大原则,再来学习一下顺产妈妈和剖宫产妈妈月子头三天到底应该如何吃才科学。

月子餐的饮食原则

1、少吃多餐:孕期时胀大的子宫对其他的器官都造成了压迫,产后的胃肠功能还没有恢复正常,所以要少吃多餐,可以一天吃五到六次。采用少食多餐的原则,既保证营养,又不增加胃肠负担,让身体慢慢恢复。

2、荤素搭配,营养丰富:多吃含钙、铁食物,新鲜的肉类、鱼类、海藻类、蔬菜和水果,哪样也不能少。从营养角度来看,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种类及数量不同,而人体的养则是多方面的,过于偏食会导致某些营养素缺乏。一般人提倡月子里大吃鸡、鱼、蛋,忽视其他食物的摄入。某些素食除含有肉食类食物不具有或少有的营养素外,一般多有纤维素,促进消化,防止便秘。因此,荤素搭配,营养才丰富。

3、适当补充体内的水分:新妈妈在产程中及产后都会大量地排汗,再加上要给新生的小宝宝哺乳,而乳汁中88%的成分都是水,因此,新妈妈要大量地补充水分,喝汤是个最好的既补充营养又补充水分的好办法。

4、以流食或半流食开始:新妈妈产后处于比较虚弱的状态,胃肠道功能难免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进行剖宫产的新妈妈,麻醉过后,胃肠道的蠕动需要慢慢地恢复。因此,产后的头一个星期,最好以好消化、好吸收的流食和半流食为主,例如稀粥、蛋羹、米粉、汤面及各种汤等。

5、清淡适宜,易消化:月子里的饮食应清淡适宜。无论是各种汤或是其他食物,都要尽量清淡,循序渐进。切忌大鱼大肉,盲目进补。食盐少放为宜,但并不是不放或过少。如食物中加用少量葱、姜、蒜、花椒粉等多种性偏温的调味料则有利于血行,有利于淤血的排除体外。

顺产妈妈

第一天:半流质食物

顺产之后,过3个小时,确保新妈妈无不适感,就可以进食了,一般是在出了产房安顿下来之后。

第一餐可以喝红糖水或者蔬菜汤,产后失血过多,而且需要尽早排尿,红糖水有补铁、利尿、排恶露的功效;而蔬菜汤能够补充体液,促进泌乳,孙姐一般会用西兰花、小白菜、紫甘蓝一起煮汤。

有一个这样的原则——蔬菜颜色越深营养越丰富,你可以自由搭配三四种蔬菜一起煮,但是不建议用苦瓜、丝瓜等寒凉性蔬菜。之后可以吃软烂的小米粥、大米粥、软烂的面条等。

第二天:软烂易消化的食物

第二天可以吃面条、肉粥、软米饭、馄饨等。新妈妈在排便后,能吃很多东西了,也可以吃水果,苹果、橙子、柚子、葡萄等都可以,建议不要吃凉的,可以放在温水里泡热一下再吃,也可以榨汁喝。

第三天:正常饮食

顺产第三天,新妈妈的肠胃功能已经恢复了很多,这时候就可以正常饮食了,不过还是切记软烂易消化,食物要清淡少盐,但是也不能一点儿盐都不加哦。

新妈妈要注意少食多餐,一天可以安排6顿,三个正餐之间安排水果、糖水、点心等,做到三餐三点。

醪糟红糖鸡蛋能促进产妇身体恢复,帮助下奶,新妈妈不妨吃一些。

剖腹产

第一天:流质食物

产后6小时内应当禁食,6小时后可以喝萝卜汤帮助排气。排气后就可以进食了,可以吃些米汤、烂粥、软面条。

前三天要禁食鸡蛋、牛奶、糖类等,因为此类食物会产气,导致胀气。

第二天:半流质食物

可吃些稀、软、烂的半流质食物。

要注意观察产妇是否排便,剖腹产一般产后两三天之后会排便。排便后可以吃些软米饭、瘦肉粥等。

第三天:过度到正常饮食

可以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了,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注意少食多餐,每天也是按三餐三点来安排月子餐。

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剖腹产妈妈在产后半个月都不宜吃姜和酱油哦,半个月后可以少放一点。

送你一招

产后容易流汗,再加上产奶、恶露等,都流失了大量水分,所以新妈妈要注意摄取水分。

有一个制作炒米水的秘方,可以整个月子都喝炒米水代替白开水,能够帮助排湿气、寒气、恶露、消除水肿。

炒米水制作方法:

材料:桂圆5颗,红枣2颗,黄芪2片、党参2片、东北大米一把、当归(分娩一周之后再加入当归)2片。

制作方法:东北大米用炒锅炒熟(可以一次多炒些,喝的时候取现成的),红枣切开去核,和其他材料一起放入保温杯,加开水一起泡,水喝完了继续加水泡,每天换一次材料即可。

产后饮食调养关系到新妈妈的健康,以及身体的恢复,而头三天的饮食是奠定产后健康的基础,更是至关重要。

月子餐要遵循一排二调三补的顺序,第一周的饮食主要是排出恶露和体内的垃圾和废气,所以不要着急大补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7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